电子说
原创 Lee 问芯
引领集成电路行业数十年高速发展的“摩尔定律”如今日趋放缓。随着芯片工艺制程节点向 3nm、2nm 演进,量子隧穿效应、短沟道效应等带来的漏电、发热等问题愈发严重,在有限的面积内增加更多晶体管变得愈发困难,成本大幅攀升,业界不得不探索其他技术路线。
作为当今“后摩尔时代”的芯片设计技术,Chiplet(芯粒、小芯片)应运而生。与传统 SoC 芯片设计方法不同,Chiplet 能让不同功能模块采用最适合其性能需求的工艺节点制造,从而优化成本效益比,提高设计灵活性,是一种更为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围绕 Chiplet 技术,标准化有助于更快形成设计生态,进一步推动 chiplet 技术广泛应用,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加速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近期,「问芯」专访了国内和 IEEE Chiplet 标准制订牵头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郝沁汾研究员,访谈中他围绕 Chiplet 技术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 Chiplet 技术标准制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和解读。
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郝沁汾研究员(来源:受访者)
2001 年,郝沁汾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从业 20 余年间他先后就职于联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为等,专注于高性能服务器、高端 SMP 服务器、高速缓存一致性互连芯片、CPU 芯片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此外,他还是中国和 IEEE Chiplet 技术标准的主要发起人和起草人,曾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 50 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100 余项。
目前,郝沁汾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阶段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围绕基于 Chiplet 架构的处理器、基于芯片级光互连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Chiplet 作为新的设计方法学可加速芯片设计”
Chiplet 的设计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 70 年代的“多芯片模组”概念,近几年 Chiplet 技术突然升温,在郝沁汾看来,“任何一个先进技术概念诞生之初都存在时代局限性,当时技术基础可能并不完备,比如缺乏应用需求、标准、功能芯粒、EDA 工具等,所以长期停留在概念层面。”
之所以 Chiplet 在近几年变得业界瞩目,他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先进工艺制程达到物理极限;其二,大公司希望提升良率,中小公司希望有更好的方法设计芯片,或者降低芯片设计的门槛,尤其在面向业务的芯片设计方面。
具体而言,“首先,是先进工艺制程发展面临瓶颈,晶体管密度达到物理极限,因此需要寻求其他解决方案,而 Chiplet 技术为有效技术之一,本质是通过扩展面积从而实现性能继续提升。其次,即使不采用先进工艺,如今的芯片面积越来越大,对良率造成影响,Chiplet 技术依然可以用来提升大算力芯片的良率,而由于面积较小,IoT 等芯片对良率不敏感,但种类繁多,IoT 芯片设计公司更侧重芯片设计效率,多方面因素让 Chiplet 变得非常热门。”郝沁汾解释道。
与此同时,就国内而言,先进工艺发展与国际层面存在差距,在工艺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 Chiplet 开发芯片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采用 Chiplet 方式开发的芯片,在功能和性能方面接近采用先进工艺开发的芯片,或许芯片的功耗、面积会稍大,但在一些对功耗、面积不敏感的场景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他表示。
图|Chiplet 技术示意(来源:受访者)
在郝沁汾看来,Chiplet 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Chiplet 1.0 阶段(此前 3-4 年间)和 Chiplet 2.0 阶段(目前及未来 10 年间)。
“在 1.0 阶段,Chiplet 技术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芯片企业(比如英特尔、AMD 等),其核心诉求是为了解决芯片良率问题。”他指出。随着 SoC 面积的增大,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单芯片的设计方案,那么芯片面积会越来越大,良率会逐渐下降,进而导致成本增加,所以大型芯片企业采用 Chiplet 的设计方式来解决生产良率问题。
“在 2.0 阶段,则主要是为了解决芯片设计效率问题。”他表示。设计大芯片的企业关心良率,而设计中小芯片的公司(如 IoT 芯片设计企业)侧重的是芯片开发的门槛问题,即如何找到一种更高效的方法去设计开发芯片,这是中小芯片设计公司面临的主要诉求。
不同于传统单芯片的设计模式,Chiplet 将“大芯片拆分为小芯片”进行生产并集成封装。“Chiplet 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分开设计’的模式,小公司若要加速芯片的设计效率,采用 Chiplet 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郝沁汾说道。
例如,整颗芯片上包含多个小芯片,小公司可以完成其中的一个业务逻辑芯片,其他的诸如功能芯片则可以从“芯粒库”(包含大量的已经设计好的小芯片)中挑选,然后将所有小芯片通过先进封装技术进行组装,如此一来,能大幅降低芯片开发难度,进而加速芯片整体设计效率。
但就现阶段而言,Chiplet 技术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Chiplet 技术最大的挑战主要在 2.0 阶段。一方面,中小型芯片设计公司的诉求并没有得到业界充分关注,而大公司采用 Chiplet 设计芯片其实不需要技术标准,因为自己设计的芯粒进行对接并不需要标准,比如英特尔并没有通过 UCIe 协议和任何第三方芯粒对接,UCIe 更多的是作为开放给业界的一种芯粒接口标准,但由于设计极其复杂(如状态机等),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芯片种类。因此,究竟谁该来用‘Chiplet 技术标准’,我觉得现阶段是存在误区的。”郝沁汾指出。
“另一方面,目前‘芯粒库’依然缺乏功能芯粒,只有在具备大量现成的功能芯粒的前提下,Chiplet 2.0 阶段才能顺利推进。”他说道。
市场层面,郝沁汾表示,“很大程度上,Chiplet 可以说是一种不得不用的设计方法,几乎所有的芯片相关公司开发下一代芯片都有尝试和探索这种方法,因此,其市场规模将会逐步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 Chiplet 并不是脱离于当前集成电路行业的一个新的独立市场,而是基于现有集成电路市场上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学,即在原有集成电路产业上叠加的一个技术,而叠加了 Chiplet 以后的集成电路行业也就变成 Chiplet 的市场。”他说道。
“终极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设计的芯片’”
2021 年 5 月,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立项了 Chiplet 技术标准《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作为中国 Chiplet 技术标准的主要发起人和起草人,郝沁汾坦言,“国内 Chiplet 标准制定的挑战性很大,而且后期面临的挑战还会越来越大。比如,在 Chiplet 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诸如‘标准的制定应当由大公司来牵头,而不是科研院所’等反对的声音。”
他继续说道,“大公司希望通过 Chiplet 提升良率,然而大公司其实并不需要标准,它们有足够的实力自主开发基于 Chiplet 架构的芯片,而这也是我们在起草和制定国内标准过程中才逐渐认识到的问题,真正需要 Chiplet 标准帮助降低芯片设计门槛的是小型芯片设计公司,以及希望通过 Chiplet 方式去充分利用资源的中等规模芯片设计公司,然而这些中小公司可能并不太受到重视。”
郝沁汾认为,“放眼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创新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小公司,相较之下大公司的技术创新有所局限,更多的是为了寻求稳健。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若让大公司来牵头 Chiplet 标准的制定,那将会是偏保守的,为‘求稳’而不愿采纳创新技术。”
“既然我们作为科研院所来牵头 Chiplet 标准的制定,那就需要融入一些对创新和未来的考量,要解决的也并不单纯是当下的问题,重点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终极目标是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芯片’,并以这种方式促成国内芯片设计群体的崛起。我觉得,这是我们科研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郝沁汾说道。
图|Chiplet 标准研讨会(来源:受访者)
除了国内标准,郝沁汾还牵头了国际 Chiplet 标准制定。“毕竟技术无国界,围绕技术本身我认为还需要有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的平台进行交流,而 IEEE 是这样的平台。”郝沁汾说道。
据介绍,IEEE 的 Chiplet 标准(工作组编号 P3468)于今年 3 月立项,5 月在新加坡 2024 国际电路与系统研讨会(ISCAS 2024)上正式启动标准制定工作,工作组汇集了全球 170 余位业内专家,预计 2027 年完成标准制定。
谈及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区别,郝沁汾表示,“国内标准主要围绕 Chiplet 接口电路对接的定义层面,而 IEEE 的 Chiplet 标准主要聚焦在接口电路的实现层面技术的标准化,并考虑兼容多协议。换句话说,从实现的层面上,是否可以尽可能的多去支持一些现有的 Chiplet 标准。通过一个标准物理电路的实现去支持多个标准,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而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创新,比如需要更宽频率的 PLL,这也和现存的 Chiplet 标准主要是规格的制定有较大区别。”他指出。
据悉,11 月 26 日,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在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举办了由 40 余位专家参与的“构建芯粒库,进军 Chiplet 2.0 时代”技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推动“芯粒库”的建设纷纷建言。“若干年后再回顾,也许这一天会成为 Chiplet 2.0 时代的起点。”他说道。
制定国内 Chiplet 标准的意义重大,“国内 Chiplet 标准与英特尔牵头的 UCIe 基本是同期发布的,但国外标准讨论的过程中对国内企业有所限制,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参与其中,并且也难以全程参与。”他表示。
在郝沁汾看来,大公司和中小公司存在的价值不同。“中小公司为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发起者,而大公司的作用更多的是稳健地把控某个领域,中小公司在一些领域发起创新挑战,逐渐超越并慢慢成长为大公司。在中小公司成长过程中,我们制定的 Chiplet 标准若能起到助推作用,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国内的集成设计群体崛起,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总结道。
审核编辑 黄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