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μC/OS-II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消耗积分:1 | 格式:rar | 大小:0.6 MB | 2017-10-30

分享资料个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一个新概念——嵌入式产品。将嵌入式系统接入Internet,不仅实现了设备的远程控制、维护和升级,而且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监控,一个外部界面是必不可少的,利用Web浏览器可使用户通过网络对远程系统实现管理和更新,大大简化了人机界面的设计。若在系统中嵌入实时操作系统,将使系统具有极强的可移植性,另外,硬件设备的添加与裁剪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采用DHCP协议动态获得IP相关信息,使TCP/IP软件不再依赖于存储在芯片中的固定IP地址,这将为大型系统的安装提供方便条件。
  本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在内存资源有限的单片机系统上,利用实时内核μC/OS-II把信息变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IP数据包,以便通过IE浏览器监控远程设备的状态。
  1 网络监控系统概述
  本设计采用Internet监控远程设备,整个系统相当于一个网络服务器。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对该服务器进行访问,实时地获得设备的状态信息,以便对设备进行控制和维护。这样,就要求服务器提供WWW服务,即实现HTTP协议。它应被所有浏览器支持,以保证任何地方的用户都可通过浏览器下达命令。在网络接口上,本系统选择以太网为其运行的网络环境。图1所示为HTTP设计模型。首先,客户端的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使用一个或多个TCP连接,通过80号端口进行通信,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浏览事先存储在EEROM中的控制网页,通过该网页传递控制命令到网络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对命令进行解析,调用相应的函数以控制外部I/O设备。
  基于μC/OS-II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整个网络监控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在硬件部分嵌入了TCP/IP协议栈。因系统资源有限,在保持协议分层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应尽量精简协议内容。根据网络监控系统的原理,本系统实现了以下协议:DHCP、HTTP、TCP、IP、ICMP、ARP。
  2 硬件平台设计
  本设计采用以太网作为网络的运行环境,在硬件上需要有网络控制芯片。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以太网络控制芯片,但其大多数都耗电量高、功能复杂,不适合用于价格低廉的嵌入式系统中。在这里选用RTL8019AS[1],其好处是NE2000兼容、软件移植性好、接口简单、不需转换芯片如PCI-ISA桥等。而单片机选择89C55,它有20K的ROM,内部结构简单,只要代码能够移植于它,就能较轻松地移植于其它架构的CPU,比如ARM等。图2为硬件原理框图。24C64用来存储物理地址及设备的相关信息等;外部RAM为数据处理提供缓存。系统提供了RS232接口用来进行测试,提供了RJ45接口以便连接到以太网。
  基于μC/OS-II的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3 操作系统的选择
  根据监控系统的特点,系统必须满足实时性和并发性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支持TCP/IP运行时的调度,所以应用软件应该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适合于片上的实时操作系统比较多,但是代码公开且适合移植于51系列单片机的却很少,主要有μC/OS-II、RTX51、Small RTOS51等。实时内核μC/OS-II是专门为单片机嵌入式应用而设计的,图3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图。它主要采用标准的ANSI C语言写成,与硬件有关的部分使用汇编语言编写,以使操作系统能很方便地移植到其它的处理器。可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时,应用软件只与上层的代码有关而与处理器无关,在进行软件移植时仅需对与硬件相关的底层函数进行修改,因此这样的应用软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稳定的可靠性。在μC/OS-II下编写TCP/IP协议,比传统的前后台系统要方便很多;用它分配内存缓冲区,使用前申请,使用后释放,可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在程序设计时将TCP/IP协议栈做成任务,而用户程序在另外的任务中运行。这样,单片机可在完成原来控制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网络通信。从代码长度上看, 实现基本功能的TCP/IP协议栈比Linux等其它操作系统优势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