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菱plc编程软件教程

消耗积分:10 | 格式:rar | 大小:18432 | 2008-11-21

时见栖鸦

分享资料个

三菱plc编程软件教程:内容如下:

安全注意事项
修订记录
前言
目录
关于手册
手册的使用方法
本手册中所使用的总称、简称
1.概要
1.1 功能一览
1.2 关于FX系列的编程.
1.3 基本键规格
2.系统配置
2.1 USB、串行口的连接.
2.2 与I/F插板的连接
2.3 与个人计算机CPU模块中所安装的GX Developer的连接.
2.4 通过个人计算机使用存储卡的情况
2.5 构成设备列表
2.6 使用以前的版本处理工程时的注意事项
2.6.1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4(SW4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2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5(SW5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3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6(SW6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4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7.09K(SW7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5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7.20W(SW7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6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02C(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7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04E(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8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16S(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9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17T(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10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19V(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6.11 使用GX Developer版本8.21X(SW8D5C-GPPW)以前的产品处理工程.
2.7 对通过PX Developer所创建的工程进行处理时的注意事项.
3.通用操作
3.1快捷键列表及选取键
3.2 工程指定方法
3.2.1 保存工程
3.2.2 打开工程
3.3 剪切/复制/粘贴
3.3.1 剪切/粘贴
3.3.2 复制/粘贴.
3.3.3 对网络参数进行剪切/复制/粘贴时的注意事项
3.4 工具栏
3.5状态栏
3.6 编辑画面的放大/缩小.
3.7 工程数据列表
3.8 注释显示
3.9 声明显示
3.10 注解显示.
3.11 机器名显示.
3.12 注释显示形式.
3.13 机器名显示形式.
3.13.1 替换软元件显示.
3.13.2 并列软元件显示.
3.14 触点数设置.
3.14.1 设置为9触点.
3.14.2 设置为11触点
3.15 工程数据显示形式.
4.关于工程文件的处理
4.1 创建新工程
4.2 打开工程
4.3 关闭工程
4.4 保存工程
4.5 另存工程为
4.6 删除工程
4.7 校验
4.8 复制工程
4.9 将新建数据添加到工程中
4.10 复制工程内的数据.
4.11 删除工程内的数据.
4.12 更改工程内的数据名.
4.13 将梯形图与SFC进行相互变更.
4.14 改变PLC类型.
4.15 读取其他格式的文件.
4.15.1 读取GPPQ/GPPA/FXGP(DOS)/FXGP(WIN)格式的
4.15.2 读取MELSEC MEDOC格式文件
4.16 写入GPPQ/GPPA/FXGP(DOS)/FXGP(WIN)格式的文件
4.17 启动多个工程.
4.18 关闭GX Developer
5.程序的标准化
5.1 关于标签程序
5.1.1 创建标签程序步骤
5.1.2 标签程序输入方法
5.1.3 设置全局变量/局部变量.
5.1.4 设置自动分配软元件
5.1.5 删除Auto External
5.1.6 全部删除
5.1.7 导入软元件注释
5.1.8 导出软元件注释
5.1.9 变换标签程序为执行程序(编译)
5.1.10 软元件显示.
5.2 结构体
5.2.1 结构体的考虑方法、程序示例
5.2.2 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标签)设置
5.3 宏
5.3.1 宏登记
5.3.2 宏引用
5.3.3 宏删除
5.3.4 显示宏参照路径
6.创建梯形图
6.1 创建梯形图时的限制事项
6.1.1 梯形图显示画面中的限制事项
6.1.2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的限制事项
6.2 创建-编辑梯形图.
6.2.1 输入触点-应用指令.
6.2.2 写入划线(竖线-横线).
6.2.3 删除触点/应用指令.
6.2.4 删除划线
6.2.5 在梯形图块中进行插入/删除.
6.2.6 批量插入NOP
6.2.7 批量删除NOP
6.2.8 剪切/复制/粘贴梯形图
6.2.9 撤消操作
6.2.10 返回至梯形图变换后的状态.
6.3 T/C设置值改变
6.4 查找/替换.
6.4.1 软元件查找
6.4.2 指令查找
6.4.3 步号查找
6.4.4 字符串查找
6.4.5 触点线圈查找
6.4.6 数据查找
6.4.7 软元件替换
6.4.8 软元件批量替换
6.4.9 指令替换
6.4.10 常开常闭触点互换.
6.4.11 字符串替换.
6.4.12 模块起始I/O号替换.
6.4.13 声明/注解类型替换
6.4.14 数据替换.
6.4.15 触点线圈使用列表.
6.4.16 交叉参照.
6.4.17 软元件使用列表.
7.创建指令列表
7.1 创建列表的通用事项
7.2 创建程序指令列表
7.2.1 输入触点-应用指令.
7.2.2 在改写模式下更改已有程序列表
7.2.3 对已有程序列表插入、添加
7.2.4 删除已有程序列表
7.2.5 批量插入NOP
7.2.6 批量删除NOP
7.3 查找/替换.
7.3.1 软元件查找
7.3.2 指令查找
7.3.3 步号查找
7.3.4 字符串查找
7.3.5 触点线圈查找
7.3.6 数据查找
7.3.7 软元件替换
7.3.8 软元件批量替换
7.3.9 指令替换
7.3.10 常开常闭触点互换.
7.3.11 字符串替换.
7.3.12 模块起始I/O号替换.
7.3.13 声明/注解类型替换
7.3.14 数据替换.
7.3.15 触点线圈使用列表.
7.3.16 交叉参照.
7.3.17 软元件使用列表.
7.4 显示
7.4.1 机器名显示
7.5 切换读出-写入模式.
7.5.1 切换为读出模式
7.5.2 切换为写入模式
7.5.3 切换为梯形图模式
7.6 改变T/C设置值
8.变换
8.1 变换单个编辑程序
8.2 变换多个编辑程序
9.设置软元件注释
9.1 通过GX Developer创建注释前应预先了解的事项.
9.1.1 仅在GX Developer中编辑注释时.
9.1.2 写入ACPU/GPPA格式文件
9.1.3 读取ACPU/GPPA格式文件
9.1.4 写入QCPU(Q 模式)、QnACPU/GPPQ格式文件
9.1.5 读取QCPU(Q 模式)、QnACPU/GPPQ格式文件
9.1.6 写入FXCPU/FXGP(DOS)、FXGP(WIN)格式文件.
9.1.7 读取FXCPU/FXGP(DOS)、FXGP(WIN)格式文件.
9.2 软元件注释列表
9.3 共用/各程序注释列表.
9.4 创建软元件注释
9.4.1 软元件注释编辑画面中创建
9.4.2 在梯形图中创建软元件注释
9.4.3 创建梯形图后创建软元件注释
9.4.4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编辑注释
9.5 删除软元件注释
9.5.1 删除全部软元件注释/机器名.
9.5.2 删除所显示的软元件注释/机器名.
9.6 设置注释类型
9.7 设置注释范围
10.设置声明、注解
10.1 关于声明/注解
10.2 合并操作步骤.
10.3 创建及删除声明.
10.3.1 梯形图编辑画面.
10.3.1(1)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创建
10.3.1(2)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删除
10.3.2 列表编辑画面.
10.3.2(1) 列表编辑画面中创建
10.3.2(2) 列表编辑画面中删除
10.3.3 声明编辑模式中创建.
10.4 创建及删除注解.
10.4.1 梯形图编辑画面.
10.4.1(1)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创建
10.4.1(2) 梯形图编辑画面中删除
10.4.2 列表编辑画面.
10.4.2(1) 列表编辑画面中创建
10.4.2(2) 列表编辑画面中删除
10.4.3 注解编辑模式中创建.
10.5 声明/注解批量编辑
11.设置软元件内存(DWR设置)
11.1 软元件内存.
11.2 输入软元件值.
11.3 全清除.
11.3.1 清除所有软元件.
11.3.2 清除显示中的软元件.
11.4 进行FILL设置
12.设置软元件初始值
13.设置参数
13.1 设置PLC参数.
13.1.1 关于参数通用事项.
13.1.2 PLC参数项目列表.
13.1.3 PLC参数设置画面说明.
13.2 设置网络参数.
13.2.1 网络参数通用事项.
13.2.2 网络参数项目列表.
13.2.3 网络参数设置画面说明.
13.3 设置远程口令.
13.4 设置冗余参数.
14.打印
14.1打印机设置.
14.2 页面设置.
14.3 打印预览.
14.4 多项打印.
14.5 详细设置打印内容.
14.5.1 创建标题.
14.5.2 设置梯形图打印范围.
14.5.3 设置列表打印范围.
14.5.4 设置TC设置值打印范围
14.5.5 设置软元件注释打印范围.
14.5.6 设置软元件使用列表打印范围.
14.5.7 设置软元件内存打印范围.
14.5.8 设置软元件初始值打印范围.
14.5.9 设置PLC参数打印项目.
14.5.10 设置网络参数打印项目
14.5.11 设置使用的触点线圈列表打印范围
14.5.12 显示工程名内容一览表打印项目
14.5.13 设置TEL数据打印范围
14.5.14 显示产品信息一览表
14.5.15 打印标签
14.5.16 打印结构体
14.5.17 设置冗余参数打印项目
14.6 打印示例.
15.其它功能
15.1 检查程序.
15.2 合并程序.
15.3 检查参数.
15.4 清除所有参数.
15.5 IC 存储卡(GX Developer IC 存储卡)
15.5.1 读取IC存储卡的数据
15.5.2 写入数据至IC存储卡
15.6 智能功能模块实用软件.
15.7 传送ROM数据.
15.7.1 ROM读出/写入/校验.
15.7.2 写入ROM格式文件.
15.8 批量删除未使用的软元件注释.
15.9 自定义键.
15.10 显示色改变
15.11 选项设置
15.12 显示多个窗口
15.13 快捷打开特定工程
15.14 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工具
15.15 帮助概要
15.16 启动CC-Link配置
15.17 启动协议FB支持功能.
16.连接可编程控制器CPU
16.1 指定连接对象.
16.1.1 访问本站.
16.1.2 访问其它站.
16.1.3 访问多CPU系统.
16.1.3(1) 多CPU系统中访问其它CPU
16.1.3(2) 通过多CPU系统访问网络
16.1.4 访问冗余CPU .
16.2 经由以太网、CC-Link、G4 模块、C24、电话线路、GOT进行
16.2.1 经由以太网板通信时的设置方法.
16.2.1(1) 对于A系列
16.2.1(2) 对于QnA系列
16.2.1(3) 对于Q系列
16.2.2 经由G4 模块、G4-S3模块通信的设置方法
16.2.2(1) 对于A系列
16.2.2(2) 对于QnA系列
16.2.2(3) 对于Q系列
16.2.3 经由C24通信的设置方法.
16.2.3(1) 1:1连接时
16.2.3(2) 1:n连接时
16.2.4 经由电话线路通信的设置方法.
16.2.5 经由GOT时的设置方法(对应GOT透明传输功能).
16.3 PLC 读取/写入
16.3.1 数据的PLC 读取/写入
16.3.2 设置软元件数据的读取/写入范围
16.3.3 设置程序的读取/写入范围
16.3.4 设置注释的读取/写入范围
16.4 校验个人计算机与PLC的数据.
16.5 PLC写入(快闪卡) .
16.5.1 程序内存的ROM化.
16.5.2 PLC写入(快闪卡) .
16.6 删除可编程控制器CPU内的数据.
16.7 更改PLC数据属性.
16.8 读取/写入PLC用户数据
16.8.1 读取.
16.8.2 写入.
16.9 运行中写入.
16.9.1 以梯形图块为单位进行运行中写入.
16.9.2 以文件为单位进行运行中写入.
16.9.3 运行中写入时的注意事项.
16.9.4 运行中写入异常时的处理.
16.10 路由参数的有关说明
17.监视
17.1 监视/停止/再启动.
17.2 全部窗口的监视/停止
17.3 梯形图监视中程序的编辑.
17.4 将当前值切换为10/16进制数.
17.5 软元件/缓冲内存的批量监视
17.5.1 软元件/缓冲内存的批量监视
17.5.2 批量监视多CPU的缓冲内存.
17.6 软元件登录监视.
17.7 设置监视条件/停止条件
17.8 程序监视列表.
17.9 中断程序监视列表.
17.10 测定扫描时间
17.11 执行采样跟踪
17.11.1 向导设置/执行.
17.11.2 个别设置/执行.
17.12 梯形图登录监视
17.13 删除所有已登录梯形图
18.调试程序
18.1 软元件测试.
18.2 强制输入输出的登录/解除
18.2.1 可编程控制器CPU的登录/解除
18.2.2 远程I/O站的登录/解除
18.3 部分执行.
18.4 步执行.
18.5 设置跳跃范围.
18.6 可编程控制器CPU的远程操作.
18.7 冗余操作(CPU的系统切换、运行模式变更、内存复制) .
19.登录关键字/口令
19.1 登录关键字.
19.1.1 新建登录及改变关键字.
19.1.2 取消关键字.
19.1.3 解除关键字.
19.2 登记口令.
19.2.1 新建登录及改变口令.
19.2.2 取消口令.
19.2.3 解除口令.
20.CPU 内存
20.1 清空PLC内存.
20.1.1 全部清空ACPU内存
20.1.2 全部清空QCPU(Q 模式)/QnACPU软元件内存.
20.1.3 全部清空FXCPU内存.
20.2 格式化QCPU(Q 模式)/QnACPU内存.
20.3 整理QnA/QCPU(Q 模式)内存.
20.4 设置可编程控制器CPU的时钟.
21.诊断
21.1 诊断可编程控制器CPU .
21.1.1 诊断A系列CPU .
21.1.2 诊断QnACPU
21.1.3 诊断QCPU(Q 模式).
21.1.4诊断FXCPU
21.2 诊断网络.
21.2.1 网络测试.
21.2.2 环路测试.
21.2.3 设置确认测试.
21.2.4 站号顺序确认测试.
21.2.5 通信测试.
21.2.6 监视错误历史.
21.2.7 详细线路监视.
21.2.8 监视其它站信息.
21.3 CC-Link、CC-Link/LT诊断.
21.3.1 线路监视(本站) .
21.3.2线路测试.
21.3.3 线路监视(其他站) .
21.4 以太网诊断.
21.4.1 以太网诊断.
21.4.2 参数状态.
21.4.3 错误历史.
21.4.4 连接种类状态.
21.4.5 协议种类状态.
21.4.6 LED状态.
21.4.7收信电子邮件信息.
21.4.8 发信电子邮件信息.
21.4.9 PING 测试
21.4.10 返回测试
21.5 系统监视.
21.6 在线模块更换.
22.设置A6TEL/Q6TEL/FX数据
22.1 各功能设置项目列表.
22.2 连接电话线之前的准备.
22.2.1 远程连接、传呼机通知(ACPU 时)
22.2.2远程访问、传呼机通知(QnACPU 时).
22.2.3远程访问FXCPU
22.2.4 Q6TEL间通讯.
22.3数据的初始化设置.
22.3.1制作电话号码簿.
22.3.2 登录A T 指令
22.3.3 登录A6TEL数据.
22.3.4 登录Q6TEL数据.
22.3.5 设置FX可编程控制器
22.4 线路连接/线路断开
22.4.1 自动连接线路.
22.4.2 使用回叫功能进行线路链接.
22.4.3 通过接线总机进行线路链接(手动链接).
22.4.4 线路切断.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15)
发评论
h1654155170.3361 2016-12-17
0 回复 举报
好好好好好就 收起回复
雨豪 2016-12-16
0 回复 举报
剩余积分为负数,那个小偷给我偷去一分啊 ??? 收起回复
全部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15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