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的详细资料说明

消耗积分:0 | 格式:rar | 大小:0.01 MB | 2021-02-03

分享资料个

  1943 年, 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建立了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称为MP 模型。他们通过MP 模型提出了神经元的形式化数学描述和网络结构方法,证明了单个神经元能执行逻辑功能,从而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1949 年,心理学家提出了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设想。60 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的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完善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其中包括感知器和自适应线性元件等。M.Minsky 等仔细分析了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局限后, 于1969 年出版了《Perceptron 》一书, 指出感知器不能解决高阶谓词问题。他们的论点极大地影响了神经网络的研究, 加之当时串行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 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新途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处于低潮。在此期间, 一些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者仍然致力于这一研究,提出了适应谐振理论( ART 网)、自组织映射、认知机网络,同时进行了神经网络数学理论的研究。以上研究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 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J.Hopfield 提出了Hopfield 神经网格模型,引入了“计算能量”概念,给出了网络稳定性判断。1984 年,他又提出了连续时间Hopfield 神经网络模型,为神经计算机的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开创了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新途径, 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 1985 年,又有学者提出了波耳兹曼模型,在学习中采用统计热力学模拟退火技术,保证整个系统趋于全局稳定点。1986 年进行认知微观结构地研究,提出了并行分布处理的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发达国家的重视,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1990 年1 月5 日开始的十年定为“脑的十年”, 国际研究组织号召它的成员国将“脑的十年”变为全球行为。在日本的“真实世界计算( RWC )”项目中,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