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内或国外,在配电线路上,现在都已广泛地应用了绝缘导线。可以说,配电网的绝缘化,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但是,绝缘导线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遭受雷击时,容易发生断线事故。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浙江地区到2004年为止,雷击断线事故与雷击跳闸事故约为395次:上海地区使用绝缘导线以来,已造成近百起雷击闪络事故。国外也有资料介绍雷击断线事故约占总雷击的96.8%,日本的资料表明,雷击断线事故约占配电网绝缘事故得36.8%。
以上一些统计资料表明:雷击断线事故,是应用绝缘导线中最突出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引起国内外防雷工作者们的广泛注意,并积极开展对等试验研究工作,并找到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
我公司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绝缘配电线路防雷综合措施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2.线路防雷的基本常识
2.1雷电的危害性
雷电引起的过电压,叫做大气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危害相当大。大气过电压可分为直接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基本形式。 雷电有下列危害:
(1) 雷电的机械效应——击毁杆塔和建筑,伤害人畜。
(2) 雷电的热效应——烧毁导线、烧毁设备、造成火灾。
(3) 电的电热效应——产生过电压,击穿电气绝缘、绝缘子闪络、开关跳闸、线路停电或引起火灾、人身伤亡等。
根据模拟试验和运行经验,平均高度为h米的线路将吸引宽度为5h的雷电击中线路,所以线路的等值受雷宽度为10h。如果落雷密度Y-0。015次/km²•雷电日,线路经过地区年平均雷电日为T,则100公里长每年的落雷数:
N=r•10h/1000×100×T=Y•h•T 次/百公里•年
若T=40雷电日/年,则每百公里线路平均落雷次数
N=0.015×40×h=0.6h次/百公里•40雷电日
例如,10kv线路,平均高度h=8m线路长度一般小于50公里,平均每年受雷击数:
N=0.6×8×50/100=2.4次
由此可见,配电线路若不采取防雷措施,是不能保证安全的
2.2线路防雷中常用的几个概念
(1)绕击、反击和感应雷
线路受雷击后,绝缘子串二端电压升高,会引起绝缘子串闪络,根据雷击点位置不同,引起雷击闪络的原因,基本上有下列三种:
① 雷击线路附近的地面,在绝缘子二端产生电磁感应电压,通常称为感应雷过电压。
② 雷击塔顶或塔头附近避雷线,雷电流通过杆塔入地,杆塔电位升高,绝缘子串发生闪络,当雷击避雷线挡距中央时,地线电位升高,也可能引起导线、地线间的空气间隙s闪络。这两种现在统称为反击。它们都是原来接地的物体(杆塔、避雷器),受雷击后电位升高,反过来对原来是高电位的导线放电。
③ 雷绕过避雷线,击中相导线,这种由导线电位升高所引起的绝缘子串闪络称为绕击。
在高压线路中,绕击与反击之和就是线路总的雷击闪络次数。绕击和反击时,
雷电直接流过杆塔或导线。因此,这时产生的过电压又称为直击雷过电压。
图1 不同的雷击
(2)绝缘子串的冲击闪络特性:
在雷的冲击作用下,绝缘子串可能产生冲击闪络,
绝缘子串的予放电时间不同,其闪络路径也不同:tp>3μS 按最短空气隔离闪络:tp=1μS,放电沿绝缘子上瓷瓶:tp>1μS冲击放电紧贴瓷裙,沿每一瓷裙的上下表面串级闪络。
冲击闪络后,随后建立的工频短路电弧将沿冲击电弧路径发展,会在瓷裙上留下痕迹。
(3)耐雷水平
在雷冲击的作用下,绝缘子串是否闪络与雷电流的大小及防雷措施的好坏有关,因此可以引入一个叫“耐雷水平的”参景来表示。我们把能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小临界雷电流称为耐雷水平。耐雷水平是判断输电线路耐雷性能的一个重要数据,也称保护水平。耐雷水平愈高、意味着线路防雷措施愈完善,绝缘子串冲击闪络的概率愈小,输电线路的电压 等级愈高,其重要性愈大,因而要求有较高的耐雷水平。
(4)雷击跳闸率
①建弧率
前面介绍了雷冲击时绝缘子串发生冲击闪络的过程,雷冲击电压过去后,弧道仍有一定程度的游离,在工频电压的作用下,将有短路电流流过闪络通道,形成工频电弧。
雷电压持续时间很短(100μS左右),绝缘子冲击闪络时间相应很短,继电保护来不及动作,所以仅有冲击闪络并不会引起开关跳闸只有当冲击闪络火花转变为稳定工频电弧,才会引起线路开关跳闸,因此一条线路的雷击跳闸数,不仅与耐雷水平有关,而且与冲击闪络之后弧道建立工频电弧的可能性、也就是建弧率有关,建弧率可用η表示:
η=建立稳定工频电弧的次数
总的冲击闪络次数
建弧率的大小,主要与工频电压作用下弧道平均场强的大小有关,也和冲击闪络是发生在工频电压的哪一部分以及弧道的去游离情况有关,如果恰好在u=0发生雷击,随后就不会产生工频电弧,根据实验及运行经验,η主要与E有关、可按下式计算: η=(4.5E0.75-14)×10-2
式中:E——绝缘子串的平均运行电压梯度(千伏 有效值/米)
②雷击跳闸率
一条线路的雷击跳闸次数与线路长度、雷电日的多少、以及防雷措施的好坏有关,为了分析比较二条线路防雷措施的好坏,引入雷击跳闸率n的概念:每百公里线路、40雷电日,由于雷击引起的开断数(重合成功也算一次),称为该线路的雷击跳闸率,简称跳闸率,跳闸率是衡量线路防雷性能好坏的综合指标,它可定性地用下式表示:
n=N×P1×η
式中,N——线路上的总落雷数
P1——是雷电流幅值等于或大于耐雷水平的概念
η——建弧率
NP1——表示会引起闪络的雷击数。所以NP1η表示会引出开关跳闸的雷击次数,即跳闸率
2.3线路防雷的基本任务及措施
线路防雷的基本任务是采用技术上与经济上合理的措施,将雷击事故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此,一般设有四道防线:
(1) 不绕击——用避雷线或改用电缆等措施,尽量使雷不绕击到导线上
(2) 绝缘子不闪络——用改善接地或加强绝缘等措施,使避雷线或杆塔受雷击后,绝缘子不闪络。
(3) 不建立稳定工频电弧——即使绝缘子串闪络,也要它尽量不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弧,开关不跳闸。为此应减少绝缘子的工频电场强度或者电网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圈地的方式。这样可使由雷击引起的大多数单相接地故障能够自动消除,不致引起相间短路和跳闸。
(4) 不中断电力供应——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即使开关跳闸也不中断电力供应。为此,可采用自动重合闸或双回路,环网供电等措施。
因此,在送电线路防雷中,允许有一小部分雷击引起线路绝缘子闪络,然后用减少建弧率以及自动重合闸的办法,把雷害引起的停电事故数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