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通路实验模式的视觉失匹配负波研究

消耗积分:3 | 格式:rar | 大小:333 | 2008-12-17

好名字

分享资料个

采用视听觉的跨通路刺激实验模式,通过对ERP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在非注意条件下,顶叶和颞叶的负电位波形不规则,且一致性差;而额叶及枕叶(接近视觉初级投射区)均出现了较明显的视觉早期偏差相关负成分,其潜伏期范围在140~170 ms之间,存在通道特异性,与听觉MMN类似。据此得出:视觉早期偏差相关负成分应该是由视觉通路痕迹产生的视觉MMN;视觉早期偏差相关负成分的源有两个,一个位于额叶,另一个位于初级视皮层所在的枕叶处。
关 键 词 跨通路刺激实验模式; ERP实验; 失匹配负波; 通道特异性

脑对信息具有自动加工功能,在加工过程中,大脑仅允许有价值的信息进入意识[1],从而提高大脑的加工效率。信息的自动加工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当前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为脑的自动信息加工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MMN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成分,出现在刺激后100~200 ms。文献[2]提出听觉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观点后,作为其实验证据的失匹配负波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MMN是否仅反映自动加工,即是否受注意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视觉MMN,是近年来讨论的两个焦点问题。
对于视觉通道是否存在类似听觉的MMN,以及是否反映自动加工的ERP成分,至今尚无定论。国外一些实验室称在视觉通路观察到了类似的MMN成分[3-4]。国内也有研究表明视觉通路出现过偏差相关成分,其潜伏期在100~200 ms左右,与听觉MMN相似,其最大波峰分布在枕部皮层视觉初级投射区附近,与听觉MMN最大波峰分布于颞部皮层听觉初级投射区附近有某些近似之处,即存在通道特异性[5]。但是文献[2]认为“一个类似于听觉MMN的视觉与躯体感觉现象还没有被满意地证明”。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下载排行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